欢迎光临河南地方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卓越小学教师的内涵与培养模式分析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到强化高层次教师培养,为小学重点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教师。另外,文件还特别提到,要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高校应根据时代之需,及时更新、丰富“卓越”的内涵,打造各类课程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育人效果。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老师曾指出,“一个人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 一个国家和社会教育发展中的特色与风格,都能够在这个人或国家的小学教育中找到它们的胚胎和萌芽。”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系统的基础起始阶段,关系到个体的终身发展。近年来,名校研究生进入小学当教师的话题引发社会的热烈讨论,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受到广泛关注。2021年11月,教育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学校师范专业本科或者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获得相应学位”;2023年7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推动高水平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教师。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需求由“量”转变为“质”,“教之本在师”,小学教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

“培养什么样的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小学教师”始终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该意见发布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受到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培养模式,教育部在2018年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培养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官方定位的表述变化体现了卓越小学教师的本质内涵不仅仅是能够从事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本文选取首批承担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的20所高校,对其培养方案和特色做法进行研究,并基于麦可思开展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我国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现状。

(一)何为卓越:卓越小学教师的时代画像


培养目标是对“把人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预期,反映了高校对卓越小学教师的理想和预期。我们根据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学校官网介绍,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共性与差异。

从培养定位来看,有4所高校直接采用“小学全科教师”这一表述,“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化”是高校较为统一的培养定位(各出现3次);首都师范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分别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各高校具体的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均涵盖职业道德、教育情怀、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终身发展(出现频次最高的前五个方面);在教学能力方面,有6所高校明确提出了“胜任多学科教学”的要求。此外,有部分高校强调了创新能力、国际视野、教师潜质(卓越潜质和教育家潜质)的培养;潜质这一培养目标体现了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过程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职前教育是卓越小学教师打基础、定方向的重要阶段。我们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要求的规定,从师德规范等八个方面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1所示(合并2022届和2023届数据)。整体而言,该专业毕业生的八项毕业要求达成度均在80%以上;其中,师德规范(86%)、教育情怀(85%)、学科素养(83%)和教学能力(82%)的达成度相对较高,这说明师范类院校在“践行师德”和“学会教学”方面的培养效果较好。同时,数据还显示,该专业在班级指导、学会反思、沟通合作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图1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情况

(二)如何卓越:各具特色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各高校根据所处区域特点和自身的办学优势,采取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从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和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来看,各高校均坚持小学教育的综合性,强调卓越小学教师的综合培养,即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而在专业、特长的培养方面,各高校存在差异,具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综合培养+主兼学科”,这类模式较为常见,其内部存在教学科目种类和数量的差异。东北师范大学将专业系列课程分为数学系列、语文系列和兼教系列,学生在精通小学语文和数学这两个主教学科基础上,还需掌握科学、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首都师范大学的专业方向课程分为主教、兼教两类,学生在修读某一主教学科(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德育)课程模块的基础上,需从13 个兼教学科模块中选择某一模块进行修读;哈尔滨学院采用“2+2”培养模式,一个“2”是指小学语文和数学两门主教学科,另一个“2”是在小学科学、心理健康、信息技术、书法、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2项,贵州师范大学的培养模式与哈尔滨学院类似。

第二类是“综合培养+分方向”,如天津师范大学采取“1+1+2”培养模式,第一年奠定教育学基础,第二年分文科、理科、英语三大方向,后两年学生自主选择主修和选修的模块进行学习。

第三类是“综合培养+分方向+特长培养”,如杭州师范大学在语文、数学、科学三大专业方向课程之外,还设置了艺术特色课程(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四选一);青海师范大学要求学生在语文与社会、数学与科学两个学科方向中选择其一作为主打专业方向,并在音乐和美术中选修一项作为特长;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采用“综合+1专+1特”的培养模式,除综合课程外,学生需选修一门专业学科和一门特长。

不同培养模式反映了培养卓越小学教师不同的着力点,以及如知识、技能、实践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近年来,关注儿童成为新的着力点,首都师范大学提出了儿童取向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并在小学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了儿童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本文从学生对核心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两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重要度反映了课程内容设置是否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麦可思数据显示(图2),师范类院校小学教育专业2021-2023届毕业生对核心课程重要度的评价维持在94%,与师范类院校教育学门类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相近,明显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包含所有学科)。

课程满足度反映了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是否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由图3可知,2021-2023届师范类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中分别有87%、88%、88%的学生认为专业核心课程能够满足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其课程满足度与全国本科院校平均水平相比优势逐渐缩小。整体而言,师范类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具有较强的合理性,能够有效对接实际工作需求课程教学效果仍具提升空间。



图2 近三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要度评价


图3 近三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满足度评价

结合毕业生对教学过程的改进需求来看,近三届毕业生中,分别有三成左右认为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学生参与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这表明我国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在及时更新、调整课程内容的同时,还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增加教育收获,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和社会发展对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

(三)如何卓越:指向实践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突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卓越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然而,在教学改进需求方面,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8%)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这是改进需求最强烈的方面。高校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中,需进一步注重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平台等进行探索与创新,努力贯通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其小学教育专业将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课程实践教育实践综合实践三大模块,课程实践依托专门的实践课程和与教育理论课程相协调的实践教学环节,螺旋式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形成了“感知-模仿-浸入-升华”的浸润型实践模式;综合实践模块则主要通过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创业活动等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除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以外,高校也需要注重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如东北师范大学完善“师德养成+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教育调查+行政管理”多元内容评价体系,采用深度学习和多模态数据分析方法对实践教学全周期进行评价。整体而言,高校应当基于外部需求和学生能力提升需求,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提供多样、有效的实践形式,并完善质量评价环节(图4)。


图4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我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已走过10个年头,各高校基于自身办学条件和所处地域特点,明晰了卓越小学教师的本质内涵,形成了各具特色、指向卓越的培养模式。未来,我国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还应进一步提高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要求的匹配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在促进学生践行师德、学会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育人和自身发展能力,提升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造就面向未来的卓越小学教师。

主要参考文献:

[1] 首批承担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的20所高校现有公开的最新培养方案。

[2] 陈殿兵. 浙江师范大学:打造实践育人的“4321模式”[N]. 中国教育报,2022-08-31(13).

蒋蓉,李金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模式与课程设置[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4):113-118.

[3] 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23-07-25) (2024-05-24).

[4]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09-17) (2024-05-24).

[5]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 (2014-08-18) (2024-05-24).

[6]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EB/OL].(2021-11-29) (2024-05-24).

[7] 刘慧.中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析与展望[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2,5(01):89-98.

[8] 闫冬,李莹. 东北师大建师范生师德评价机制,拓展实践力评价场域——聚焦实践力培养创新型卓越教师[N]. 中国教育报,2023-12-09(01).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3.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含高校),获得授权可转发至全媒体平台;其他主体仅限于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河南地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河南地方网 hn.xwxz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